(十) 學習工作 > 不恥下問
不恥下問
春秋時代的孔子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、政治家、教育家,儒家學派的創始人。人們都尊奉他為聖人。然而孔子認為,無論什麼人,包括他自己,都不是生下來就有學問的。

那時,衛國有個大夫叫孔圉,虛心好學,為人正直。當時社會有個習慣,在最高統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後,給他另起一個稱號,叫諡號。按照這個習俗,孔圉死後,授予他的諡號為「文」,所以後來人們又稱他為孔文子。

孔子的學生子貢有些不服氣。他認為孔圉也有不足之處,便就去問孔子:「老師,孔文子憑什麼可以被稱為『文』呢?」

孔子回答:「敏而好學,不恥下問,是以謂之『文』也。」意思是說孔圉聰敏又勤學,不以向職位比自己低、學問比自己差的人求學為恥辱,所以可以用「文」字作為他的諡號。

孔子讚揚謙虛誠懇的求知態度,「不恥下問」也作為儒家的美德,世世代代推崇下去。

【出處】《論語.公冶長》:「子貢問曰:『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?』子曰:『敏而好學,不恥下問,是以謂之文也。』」
【解釋】向地位、學問不如自己的人請教而不感到丟面子,比喻謙虛好學,不介意向學識或地位不及自己的人請教。
詞性: 褒義詞
近義詞: 虛懷若谷
反義詞: 自以為是
例句: 「三人行,必有我師」,只要肯放下架子,不恥下問,你就可以學到許多新的知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