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六) 行為處事 > 脣槍舌劍
脣槍舌劍
明代羅貫中所著章回小說《三國演義》中,第四十三回<諸葛亮舌戰群儒 魯子敬力排眾議>中,描繪了一個諸葛亮唇槍舌劍、能詞善辯的場面。

東漢末年,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,許多勢力都被他消滅,只有劉備和孫權的勢力日漸壯大。

想一下子吞併這兩家很困難,曹操便派人去聯合孫權,一起消滅劉備。時值劉備新敗,退守夏口,曹操大軍壓境,東吳上下主降之風日盛。

在此情勢下,諸葛亮隻身隨魯肅過江、遊說東吳群臣。面對孫權麾下眾文臣的責難,諸葛亮兵來將擋,水來土掩,以其超人的膽識同東吳群儒展開舌戰,並以其滔滔辯才使對手一個個皆成「口」下敗將,啞口無言。最終,諸葛亮說服了孫權,開創孫劉聯盟共抗曹操的局面。

【出處】金.丘處機《神光燦》:「不在唇槍舌劍,人前斗,惺惺廣學多知。」
【解釋】嘴唇像槍,舌頭像劍。形容能言善辯,言詞犀利,針鋒相對。也作「舌劍唇槍。」
詞性: 中性詞
近義詞: 針鋒相對
反義詞: 促膝談心
例句: 他們兩人唇槍舌劍,各不相讓,吵得四鄰街坊不能安睡。